在监管层面,美国政府提出了豁免部分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要求的提案,旨在加速技术部署,同时调整事故报告规定以简化行业准入流程。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英国政府已将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的时间表从2026年推迟至2027年下半年,这一调整反映了技术成熟度与公共安全考量之间的谨慎平衡。
行业对"自动驾驶"的定义正变得更加严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倾向于使用"自动化驾驶系统"这一术语,并明确指出在行业标准下,"自动驾驶"一词并不适用于描述所有自动化级别的系统。
世界经济论坛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白皮书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AD)系统划分为六个等级,其中只有最高的两个等级才被真正视为"自动"驾驶。这种分级方式有助于厘清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误区。
针对私家车市场,研究报告预测自动化将呈现渐进式演变而非革命性突破。到2030年,L2和L2+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功能预计将在新车中占据主导地位。
白皮书进一步强调,即使在2035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新车的驾驶员仍将需要手动操控车辆。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私家车市场的普及仍将受到技术挑战、法规限制以及高昂成本的严重制约。
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接驳车领域表现出明显的进展,已在中美多个城市进行部署并积累了大量运行里程。白皮书预测,到2035年,大规模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将在全球40至80个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
在这一领域,中国和美国预计将在城市投放量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欧洲和中东地区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这表明自动驾驶技术在特定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中的应用将先于全面开放道路使用。
自动驾驶卡车被视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变革力量,其发展已经步入正轨。特别是在中美两国,自动驾驶卡车技术已进入测试及早期商业应用阶段。
报告预计,到2035年,美国新卡车销量中将有近30%用于中途运输枢纽间线路的自动驾驶卡车。允许自动化驾驶的固定高速公路路线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应用将优先实现商业化。
展望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部署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消费者信任与接受度:公众对新技术的信心建立需要时间
系统价格与支付意愿:技术成本与消费者支付意愿之间的差距
技术障碍及解决时限:复杂道路环境下的感知与决策挑战
监管框架发展:全球不同地区法规标准的协调与统一
支持生态系统构建:从基础设施到服务体系的配套发展
从监管机构到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多方伙伴的协调合作被视为充分发挥自动驾驶潜力的关键。
综合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与跨行业协作的"马拉松"。短期内,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卡车等特定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进程将领先于私家车市场,并在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率先形成规模效应。
这预示着未来交通格局的变革将首先从商业运营领域开始,逐步向个人出行领域扩展,是一个渐进而非颠覆性的转型过程。